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使命感。
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提供思想引领
文化立心铸魂,思想定向领航。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其中“道”体现的就是思想的真理性。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文化的力量首先在于思想的引领力,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深邃思想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才是文化之为文化的实质,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首先强在思想的引领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思想和理论指导。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筑牢思想引领的理论基石,确保思想引领的正确方向,坚守思想引领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的“动力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必须坚持不懈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党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迈入新境界,树立起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拓展文化道路、形成文化理论、完善文化制度、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始终高举党的文化旗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更加熠熠生辉,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思想引领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发展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汇聚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发展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凝聚作用,将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精神凝聚力是把分散的、不同的精神力量,通过凝结聚合而形成集中的、共同的、统一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各种不同目的、意志与情感所产生的精神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源于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非凡征程中铸就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集中呈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丰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精神凝聚力,也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灵魂的中国精神,不仅是凝聚社会共识、塑造社会风貌的核心力量,更是激发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关键因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下,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矢志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新时代新征程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继续将其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就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赓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强化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就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激发创新创造、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和文明创建活动,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发展具有强大价值感召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增进价值认同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观更是对文化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内在要求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就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共情共鸣,使其成为促进国家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遵循。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价值目的,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鲜明价值指引;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明了社会建设发展的价值依循,能够有效聚合社会共识,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助于引导公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正确的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一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灵魂,引领并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发展具有强大价值感召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通过构筑文化建设的中国价值,在文化创造与实践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在人们具体可感的行为里,在日用而不觉中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要在全社会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抓深、抓细、抓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循公序良俗,涵育文明新风,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进价值认同。
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拓展全球视野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指一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具体表现为该国文化产品、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文化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被接受程度。随着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如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已经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个“必答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有益成分、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建设文化强国,让世界了解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要大力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导致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等各种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人类社会面临着文明冲突、文化纷争、思想割裂的共同威胁,人类文明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放眼全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推动破解世界难题、完善全球治理、促进人类进步提供思想启示和文明方案。
提炼概括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中华民族文源深广、文脉绵长、文运昌盛,要立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着眼时代形势和人类需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积极向世界宣介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从文化角度推进国际传播,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传播国家声音和塑造国家形象上,更深层地看,也体现在通过提升国际话语权来提高国际影响力上。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宣介中国主张、展示中国形象,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让中国故事传得更开,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同时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让世界知道“拥有长城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还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