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旅游市场延续了去年的火热态势,持续回暖,显示出旅游业在聚人气、促消费、助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旅游业虽然“身形灵巧”,但延展带动的体量巨大且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焕发活力的新引擎,其展现出的几个趋势性特征值得关注。
其一,旅游消费逐渐回升,供给增加进一步促进需求释放。今年春节旅游花费持续提高,飞猪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国内游人均消费比去年提升近10%。从总花费来看,2024年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为5.7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7.1%。从人均消费来看,2024年春节人均旅游消费1335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10%,而国庆假期人均旅游消费1326元,较2019年同期提高10.2%,从这一头一尾、一减一增的对比也能看出旅游业呈现出从复苏到企稳的发展趋势。2024年,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达到7.3亿人次,同比增长17.7%,酒店存量规模也有所扩大,机票和酒店价格回落,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旅游热情。
其二,部分旅游市场仍有上升空间,重点群体潜在需求逐渐释放。分城乡看,2024年城镇居民的出游人次为43.70亿,同比增长16.3%,农村居民的出游人次为12.45亿,同比增长9.9%;城镇居民的旅游花费为4.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0%,农村居民的旅游花费为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这表明城乡旅游需求的释放节奏不同,农村旅游市场仍有潜在发展动力。旅游需求呈现出与人口结构变动一致的特征,有积蓄有时间的银发群体、有活力爱探索的青年学生潜在需求旺盛。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超三成银发人群出行频次是2019年的2倍;飞猪数据显示,“90后”“00后”自驾游占比近六成,“05后”租车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倍。
其三,旅游市场呈现梯次发展,全域、全时旅游态势明显。2024年旅游需求随着人口流动频次增加,旅游市场呈现梯次发展态势。当前,既有部分传统游客集中于旅游城市、热门景区、重点体验项目,也有部分游客将旅游融入探亲、商务、文化活动,换个地方过周末。旅游业的供给主体和消费场景也从景区景点走向大街小巷,融入生活性服务业的方方面面,泛化特征明显,推动旅游市场向全民、全域、全时的全方位态势发展。
除此之外,出境游是国内游的竞争性选择,入境游是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撑,出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同样值得关注。携程数据显示,近几年出境游持续火爆,除一二线城市游客以外,三四线城市游客出境游规模快速增长,对国内旅游市场形成一定分流。入境游也迎来了回暖,在我国签证便利化、免签国家不断增加、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等利好政策下,今年春节期间入境游门票、酒店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80%和60%,携程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倍,国外游客仍以亚洲近邻、“熟客”为主,超25%的国际游客多次来中国旅游,中国广阔的旅游市场面向全球游客仍有空间、有容量、有潜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未来,文化旅游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快乐GDP”带动下,“情绪经济”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各地在布局2025年旅游市场时,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要推动文旅融合,丰富消费体验。蛇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春节,多地推出“非遗游”,既弘扬和传承了当地传统文化底蕴,又达到凝聚人心、集聚人气的作用。有些传统旅游城市可以从自然景观向人文服务等消费场景过渡,适时加入地方文化习俗、国潮新风等元素,增加游客黏性。另一方面,要强化旅游基础设施保障。2025年春节电影市场、自驾出行火爆,顺应旅游市场向全域、全时发展的趋势,旅游目的地城市更需要升级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城市影院、停车场等相应旅游基础设施保障力度,在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多项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实现“以需定供”,推动旅游产业带动地区服务业的全方位升级。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