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正文
以数字人才培养为导向,增强学生职业胜任力
2024-07-16 09:33:00  作者:王红妹  来源:新华日报

现阶段,无论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还是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以高技能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为导向,围绕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技能、现代商务沟通技能、职业认知技能等,提升高校学生职业胜任力,以充分满足社会对高技能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

构筑学业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学业水平

拓宽培养路径,根据不同阶段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将大学四年划分为筑基期、定向期、冲刺期和验证期,助力学生学业水平的系统性提升。

大学一年级为筑基期。大一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科底蕴培养的关键时期。高校应注重夯实学生专业基础,通过设置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基础知识讲堂和讨论会,激发学生对数字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术思维。

大学二年级为定向期。大二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分水岭”。高校应在此阶段进行人才培养分流。通过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新能源等;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咨询,组织学生深入了解预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具体要求,使学生自行明确发展道路。

大学三年级为冲刺期。高校应为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和平台,以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开设涵盖最新数字技术趋势和应用的高级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前沿技术知识;设计兼具较强互动性与实践性的实验课程与实训课程,帮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编程实验、数据分析项目,实践课程、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行业密切合作,及时导入行业最新要求和特定岗位要求,推动学生朝着适应社会工作的方向不断增强专业技能。

大学四年级为验证期。大四是学生学业成果的验收阶段。高校应以毕业论文、综合考试、答辩等多元形式,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成效,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构筑职业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水平

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需要贯穿于高校教育全过程,而非仅在大学的三、四年级才开始进行职业培育。职业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规划,并逐步落实到每一个学年的具体安排中。

大学一年级为定轨期。高校应通过职业兴趣测评、能力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判断职业走向,了解当前数字行业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服务,帮助每位学生都能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二年级为接轨期。该阶段重点在于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清晰认知,积极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企业家作为职业规划课程和创业就业课程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反馈;结合行业趋势和学生兴趣,组织各类主题创新创业大赛,如科技创新、社会企业、文化创意等,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通过工作坊和团队活动,推动学生从项目构思到实施全程参与,体验真实创业过程。

大学三年级为入轨期。这一阶段是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高校应注重淬炼学生职业素养和实战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企业实训项目中。结合学生专业和职业方向,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如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提升学生处理职业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行业对口企业调研,了解数字科技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提升学生行业敏感度;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实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企业内组织多元化的团体职业活动,如职业规划沙龙、职业体验营等,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大学四年级为在轨期。这是学生即将进入职场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全力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尽可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定期举办就业讲座、职业咨询窗口等活动,分析各行业最新趋势与就业前景,帮助学生在毕业前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根据企业具体需求,设计定制化的培训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积累实战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作用,通过校友分享会、校友企业招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打造融合认证体系,推动学生逐级发展

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要求,高校需分别设立学业水平指标体系和职业水平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学生达标数量和质量,对学生进行实践员等级认证,包括见习实践员、助理实践员、初级实践员、中级实践员和高级实践员。

一方面,设立学业水平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包括学业规划完成质量、平均学分绩点(GPA)、自主实验完成质量和效率、学科竞赛参与表现等,帮助学生明确学术目标与学习路径,以充足的学习资源支持,鼓励学生钻研数字科技的学术领域,探索学科难题的解决方案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设立职业水平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职业规划的个性化程度、步骤清晰程度以及切实可行程度,学生参与职业类赛事的积极性和赛事名次,学生在真实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水平,以及学生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逐级推动学生达成上述评价指标,实现对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阶段性培育,使学生一步步成为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高技能数字技术人才。在逐级认证的过程中,高校需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和实训表现,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尤其要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和就业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升。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高技能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构建学生“双业”培养体系,高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使学生除具备扎实的数字专业技能外,还拥有职业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贡献。展望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沿着“学业培养”和“职业培养”两个轨道,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共同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本文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综改委托专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CY202210〉的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